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11    次浏览
最快于2016年6月,“冬眠”多年的反腐剧又要和中国观众见面了。其中,最早面世的反腐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将出现一个官阶至副国级的大反派,破了十几年前反腐剧中反派不得高过副省级的潜规则。一直以来,为了树立正面形象,在涉及官场的影视作品中,对官员也有一套不成文的“豁免”规定,比如一号反面角色不能写到副省级、正面一号人物的结局不能不好、省委主要领导不能变坏……这样的潜规则直到2014年反腐斗争深入推进时也未有改变迹象。当时,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三顾茅庐,请素有“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”的编剧周梅森创作反腐题材剧本,周却表达了他的顾虑:“我可以写,但总局是否允许拍呢?”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,令周永康、徐才厚、令计划、苏荣等副国级及以上官员纷纷落马,现实反腐可谓波澜壮阔。而往往被认为来源现实、高于现实的影视作品却依然有不可触碰的禁区,俨然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。如今反腐剧得以复活,这事儿据媒体说要感谢中纪委。十几年前,反腐是文学创作的热土,由此而改编的反腐剧“红极一时”。经典如《苍天在上》、《大雪无痕》、《省委书记》等,收视率长期傲居前列,深受观众喜爱。然而在2004年,广电总局突然下文对反腐和涉案剧进行整顿,理由是“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”,于是反腐剧正式退出黄金档,取而代之的是婆媳剧、清宫剧、抗日剧、青春偶像剧……这几年,电视又被新开发的穿越剧、后宫争权剧盘踞,唯独观照现实的反腐剧一直沉寂。直到去年,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才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。2015年6月,中纪委宣传部到广电总局和最高检察院调研,希望最高检加强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生产,广电总局则直接领到了“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,电视剧最少两三部,而且必须是精品”的任务。一个月后,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剧本创作专家研讨会上,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正式立项报批。据说《人民的名义》预算1.2亿,可能是当代现实题材剧中投资额最大的。据说中纪委曾经明确要求广电总局和最高检,反腐影视作品“要有现实观照性,得反映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”,于是就有了《人民的名义》中“只闻其声不见其人”的大反派。至于“观照现实”的作品为何不涉及正国级贪官,官方解释是“毕竟正国级干部腐败是极少的现象,不具有典型的意义”。当然了,想当年,《苍天在上》突破了一号反面角色不能写到副省级、正面一号人物的结局不能不好的禁区;《大雪无痕》突破了省委领导不能变坏的禁区。禁区在一步步缩小,噱头已经造足,观众们就坐等看戏了。反腐剧的更深层意义在于,在人性和制度的复杂视角下探讨反腐斗争的艰难与尖锐,并造成一种压制腐败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导向、舆论氛围,这无疑有助于如火如荼中的反腐事业。